500 家企业电脑被 “窃”!海南亿元串标案:招投标 “末梢防线” 为何一捅就破?

板块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11-19 16:30:09 作者:标事通 阅读量:39

摘要: “帮你们编标书,只需要在电脑上装个‘协作软件’。” 就是这句看似贴心的话,让余某某团伙的远程操控程序,悄无声息潜入了海南 500 多家建筑企业的办公系统。


“帮你们编标书,只需要在电脑上装个‘协作软件’。” 就是这句看似贴心的话,让余某某团伙的远程操控程序,悄无声息潜入了海南 500 多家建筑企业的办公系统。当警方最终查获涉案超亿元的串通投标案时,一个更触目惊心的事实浮出水面:不是 “机器管招投标” 的技术屏障不够坚固,而是这些企业的信息安全防线,脆弱到连 “伪装成协作工具” 的恶意软件都挡不住 —— 招投标公平的 “末梢阵地”,就这样被轻易攻破。


这场技术作弊的 “成功”,本质上是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集体 “轻视” 喂大了黑产。在 “机器管招投标” 全面推行后,许多企业陷入了一种危险的 “安全感错觉”:觉得线上流程有平台把关,自己的电脑里存点报价、技术参数不算事儿。某建筑公司的技术员回忆,当时团伙成员以 “优化造价数据” 为由上门,“领导说‘人家是专业的,让他们弄’,我就没拦着,眼睁睁看着他们装了个‘软件’,现在才知道是窃密工具。” 更荒唐的是,不少企业把核心投标资料存在未加密的本地硬盘,甚至将报价计算表通过微信传给 “第三方协助人员”,连基本的文件加密、身份核验都没有 —— 这种 “不设防” 的状态,无异于把招投标的 “底牌” 直接摊在黑产团伙面前。


企业信息安全的 “失守”,早已不是单个企业的损失,而是在招投标市场里埋了颗 “定时炸弹”。余某某团伙之所以能屡屡中标,靠的就是把 500 多家企业的报价、技术参数汇总后,让专业造价师算出 “最优报价”—— 相当于所有竞标者的底牌都被他们握在手里,招投标从 “公平竞争” 变成了 “精准控盘”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 “窃密 - 中标 - 转卖” 的黑产链条,还让建筑市场陷入恶性循环:有企业花了 3 个月做的桥梁施工方案,被窃取后成了竞争对手的中标方案;还有中标项目被层层转包,最后落到没有资质的小团队手里,质量安全根本无从保障。


要堵住这个 “一捅就破” 的漏洞,光靠平台技术升级远远不够,必须把企业信息安全这道 “末梢防线” 重新筑牢。对企业来说,首先要撕掉 “技术依赖” 的标签:核心投标数据必须加密存储,存储设备要设置多重密码,外部人员要接触办公设备,必须经过 “身份核验 - 用途登记 - 全程监督” 三道关卡,像 “合编标书”“第三方协助” 这类合作,得先查对方资质,签保密协议,绝不能让 “陌生人” 随便碰电脑。其次,要给员工敲醒 “安全警钟”,比如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培训,模拟 “有人假装标书编制员套取数据” 的场景,让员工学会识别风险。


监管部门也得换个 “监管思路”,不能只盯着平台数据,还要 “沉下去” 查企业端漏洞。可以建立 “招投标信息安全抽查制度”,随机抽取企业检查数据存储、外部协作管理情况,发现漏洞就责令整改,整改不到位的暂停招投标资格;还可以搭建 “信息安全预警平台”,把余某某团伙用的 “窃密软件特征”“作案话术” 及时发给企业,让大家提前防范。行业协会也能搭把手,比如制定《招投标信息安全操作手册》,组织企业开展 “信息安全攻防演练”,让企业在实战中提升防护能力。


海南这起亿元串标案,与其说是黑产团伙手段高明,不如说是企业信息安全的 “防线” 太薄弱。“机器管招投标” 要守护的公平,从来不是平台单方面的事,而是需要企业把 “自己的门” 看紧、把 “自己的数据” 护好。只有每一家企业都守住信息安全的 “末梢阵地”,才能让招投标黑产无缝可钻,让 “机器管招投标” 真正成为公平竞争的 “保护伞”,而不是被黑产绕过的 “空架子”。


标签: 招投标

来源:网络整理

Hi,我是你的专属顾问
立即扫码,抢先咨询
预约演示申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