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投标十大“隐形陷阱”

板块:招采百科 发布时间:2025-07-09 17:24:23 作者:标事通 阅读量:177

摘要: 从高校机房改造到环境监测系统,这些套路你必须知道。


作为一个在招投标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,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招投标过程中最常见的十大"隐形陷阱"。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,有些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。


1. 暗中陪标:高校机房改造的"兄弟局"

某高校机房改造项目,建筑公司A勾结校方,找来5家"兄弟单位"陪跑。这些陪标企业故意抬高报价、降低服务标准,最终让A公司以"最优性价比"中标。这种采购人与供应商合谋操纵竞争的行为,本质上是在虚构竞争假象骗取财政资金。


企业警示:警惕"打包中标"的私下邀约,留存微信记录等电子证据,遭遇胁迫及时举报。


2. 违规招标:时间紧迫不是借口

某单位为完成专项资金采购,擅自将等标期缩短至13天(法定20天),直接指定桑塔纳车型并邀请3家代理商假竞标。数据显示,全国31%的紧急采购项目存在程序违规,其中68%都以"时间紧迫"为借口。


数据触目:时间紧迫不该成为违规的挡箭牌。


3. 低价陷阱:先中标后抬价的阴谋

某医院与长期合作供应商串通,要求其以低于成本价投标,中标后通过"追加服务"将合同价抬高10%。这种行为涉嫌串通投标罪(刑法第223条),造成损失超50万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
识破方法:对比中标价与市场价差异,核查合同补充条款是否存在猫腻。


4. 度身招标:量身定做的"萝卜坑"

某省级单位局域网招标设置"注册资金2000万+3个省级案例"门槛,本地企业以微弱优势击败外省低价优质供应商。这种定制化套路包括设置特定业绩门槛、要求冷门资质证书、限定地域服务经验等。


企业对策:组建跨区域投标联合体,提前三年规划资质储备。


5. 虚假应标:材料造假的代价

某汽修企业投标时虚报厂房面积952㎡、营业额272万元,实地考察后直接被取消中标资格并列入黑名单。现在电子证照联网核验已成常态,伪造材料将面临3年内禁入市场的处罚。


合规建议:建立投标资料三级审核机制,使用区块链技术固化原始数据。


6. 倾向评标:评委席上的权力游戏

1200万元系统集成项目招标中,采购人安插3名内部评委,最终让本地企业"逆袭"中标。常见手法包括操控专家库成员抽取、制定倾向性评分标准、关键参数设置品牌指向等。


破局武器:要求公示评标委员会构成,对异常评分提出复核申请。


7. 故意废标:时间战术下的猫腻

某单位以"市场考察"拖延时间,导致公开招标流标,最终通过竞争性谈判指定意向供应商。招标公告发布时间异常、答疑截止日临近投标截止、频繁变更开标时间都是常见陷阱。

防御策略:建立投标时间风险预警模型,留存采购方拖延证据链。


8. 考察定标:现场调研背后的玄机

2500万元环境监测系统招标中,采购人以"实地考察"为由,让得分第三的本地企业逆袭中标。表面是谨慎选择合作伙伴,实质是人为干预评标结果。

合规要点:考察标准必须提前公示,考察组成员需含第三方专家。


9. 异地中标:联合体投标的变相操作

某部门通过强制要求联合体投标,让不具备资质的小型关联企业"搭车"中标。资质借用涉嫌违法分包,责任划分不清易引发纠纷。

法律底线:联合体各方均需具备相应资质,主协议必须明确权利义务。


10. 拖延授标:采购方的"合法"赖账

某单位收货后以"未签合同"为由拖延付款,供应商催讨半年无果。常见手法包括先供货后签合同、验收流程故意复杂化、付款条件附加隐形条款等。

维权路径:申请政府采购监督投诉,提起民事诉讼+财产保全,纳入信用中国曝光台。


结语

招投标领域的这些隐形陷阱,有些是制度漏洞造成的,有些则是人为操纵的结果。作为投标人,我们必须擦亮眼睛,既要熟悉规则,也要懂得识别套路。记住,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道。




标签: 招投标

来源:网络整理

Hi,我是你的专属顾问
立即扫码,抢先咨询
预约演示申请